「菁英留學-專案擴增留學計畫」
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助大學校院選送優秀學生出國研修心得報告
(2007/10-2008/07)
我的名字稱作黎慧雙,目前就讀於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班三年級。
於2007年6月榮幸參與台灣教育部之「學海飛颺」計畫,獲得獎助金被選送出
國研修。
研修期間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
生活紀錄:食、住、行
相信離開過台灣到其他歐美國家的人,一定都跟我有相同而深刻的體會,
那就是在台灣要解決三餐之便利性,是首屈一指的。不僅是便利,又是相當
經濟實惠,還有美味。當然,歐美國家之食文化則是另一種路線。西班牙出
名的是一盤盤的tapas,這是正餐以外的時間,想解嘴饞或解渴,任何一間
bar或是cafetería都可以提供的「小吃」。
至於正餐,巴塞隆納的當地餐廳們總是不會讓客人失望的:餐前飲料,
第一道前菜,第二道主餐,第三道甜點,餐後飲料,幾乎是每一個餐廳飲食
族必定會享受到的。當然不同等級的餐廳,提供不同的menú套餐,價格從
最低8歐到50歐元的價格都是有可能找到的。另外,食物無國界,在巴塞隆
納藉由朋友的介紹還有自己在路上散步時所看到的餐廳之多樣化,如印度菜、
泰國菜、墨西哥菜、中國餐廳、台灣餐廳、日本冷熱食、韓國餐廳...等等,
枚不盛舉。
然而對我而言,雖然沒有一雙能夠做出人間美味的巧手,幸虧有一股想把
自己餵飽的熱情以及把家裡廚房當成實驗室的精神。一開始的時候,煮白飯
會燒焦、煮了麵不知道要配甚麼吃、炒了飯卻太濕稠只好當成粥樣的一口一
口吞。後來跟著幾個台灣朋友學,還有看著西班牙室友弄「肉醬」,煮出來的
東西才漸漸算比較像樣來讓自己吃。
但大部分時間,如果人待在圖書館待上一整天,則為了簡單方便,不用再
坐地鐵跑回家,直接做了吐司隨身攜帶地吃一吃就繼續進圖書館工作。事實上
能夠拿著簡單的食物,配著學校圖書館周圍寧靜微涼的景緻,看著躺在草地上
曬太陽的學生們聊天,或是另一頭倚著樹幹乘涼閱讀的學生,即便工作節奏有
所壓迫,已是相當欣慰。
於巴塞隆納奎爾公園。Oct-2007.
初到巴塞的第一個月,我借住在一個台灣朋友的家。受到他在生活上的
照顧和協助,讓我可以很快地進入狀況,專心處理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學籍、
註冊、找房子、申請戶籍、辦理居留…等等的事宜。就這點來看,我比許多
初到異地但沒有任何協助的學生要幸福很多。
2007年11月我住在新找到的公寓,當時只有我跟房東兩個人共住一層,
入住之後才知道這位墨西哥叔叔在家裡自己種大麻(在西班牙每戶可以合法
種三株大麻)。當然問題不是在於他種植甚麼植物,而是他抽完大麻後攤在
客廳沙發上的「舒坦」模樣,人變得多話而嘮叨,話中又缺少邏輯可循,住
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月後,我就告辭了!
在另尋新住處的過程中,偶有發生受到歧視對待的瑣碎雜事(例如: 告知
我客房已滿,但實質上,在網路上該房東依然公告尋找房客。),就我的觀點
來看,當下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巴塞隆納已經「國際化」多年,也就是說,
該地居民應該對於這裡的異國居民或是觀光客是以司空見慣的態度面對。但
是話說回來,一種米養百樣人,司空見慣也不代表就一定要接納。就因為物
以稀為貴,這樣的際遇似乎就顯得更難能可貴。如果沒有他們,我就無法真
正感受現在身邊所交到的朋友們是以多麼寬廣的心在對待我們,可不是嗎。
人總是遇到一種落差的時候才會更珍惜我們手上所擁有的美好。
後來住進一層學生們共租的公寓中:兩個西班牙女生(asturiana, cántabra),
一個阿根廷男生(argentino),一個烏克蘭女生(後來她搬離開,換了一個波蘭
男生入住)。我們總共五個,年紀也比較相近(20-30歲),年輕人的合租處,可
想而知:鬧哄哄和亂糟糟。
但這就是年輕的氣息啊!
一個念廣告系迷聽音樂(Inés)、一個念圖樣設計迷足球(Daniel)、一個
念建築(Juanik),一個當時在趕博士論文同時又是西班牙文老師(Paula)...。
我們算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步調和作息時間,但偶爾大家還是會在一陣喧
鬧中相約某天一起晚餐,一起討論該如何對付家中的蟑螂問題,在廚房裡
偶爾也會互相偷窺看看別人都煮些甚麼吃...會互相借用食物佐料、會抱怨
要考的試、會抱怨害怕自己會被當...偶爾在家裡一起看部電影...;且在我對
自己煮出來的食物比較有點把握之後,才漸漸地敢主動邀請室友們一起吃
我煮的東西。幾個室友們的口味特色,我大概抓住的幾個要點是:要香(例如
醬油、麻油的香味,咖哩香、大蒜香...)、不要看起來噁心一坨坨的(像我煮
失敗的炒飯,半粥樣)、酸的醃製品他們不輕易嘗試(如竹筍干)、他們也不
擅於吃一飯多菜的樣式、吃辣但是不像我們吃的那麼重,胡椒粉和點點辣
椒就夠他們嗆了。
對我而言,這些都在我個人房間以外會發生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因為
他們的分享和接納,我的2007-2008巴塞生活經驗回憶中,也有了他們的身
影參與其中。
巴塞隆納市中心地鐵開發得較早,因此取得地利之便,每個地鐵站的
所達之處都恰到好處,不僅是對當地人的交通,對觀光客們也是獲益多多。
公共運輸除了地鐵、日間巴士、夜間巴士近年來實施的Bicing,也就是設置
「大眾交通腳踏車」一制度,在我看來將通勤及運動結合在一起,更是將全
民交通減少空氣污染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私人交通除了汽車,巴塞隆納堪
稱全歐洲最多「摩托車」的城市,所有駕駛者對於「行人優先」的規範亦是中
規中矩地遵守。
事實上我對於這一點感受頗深刻:「行人」不應該因為沒有「騎機車」或是
「開汽車」就失去被尊重的權利。時而反省,在台灣的交通狀況,爾有駕駛者
缺乏耐心,缺少正確態度,行人步步維艱,過紅綠燈如同「泥菩薩過鹽酸」: 不
只是自身難保,走得不夠快還要被駕駛者鳴笛或是升油門聲催趕。當然這純粹
個人的觀點,並非斬釘截鐵地肯定西班牙這裡沒有車禍這種事情發生,也不是
說台灣的駕駛者們都是一樣地缺乏態度,只是,就學習的角度來看,用比爛的
心態就學不到東西了。
學術進修,攻讀學位
還記得在當初(2007年5月)呈交申請本獎助金的讀書計劃書當中,我說明
了我的出國研修目標為:
本人積極地期待能夠透過此計劃至國外實施一短期進修與研究。本人有意
選讀之國家為西班牙,欲選讀之科別有以下之可能性:
-
語言教學類:以西班牙文為第二外語之教學
-
語言研究類:應用語言學、實驗語音學
一開始我是以本校(靜宜大學,以下簡稱PU)與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
大學(Universidad Autónma de Barcelona,以下簡稱UAB)的翻譯系所的合約
下的「交換學生」身分前來,因此我試圖去上一些翻譯系的大學部課程,
爾後考慮專心利用當地的圖書資源做自身的碩士論文研究的必要性,並也得
到該系系主任唯準讓我專注找資料準備靜宜論文(與語音學有關)。
與此同時,由於深感自身對於語音學領域認識學淺,我利用該學校的資源
及設置的課程,去旁聽一些西班牙文語音學的課程。跟著該班老師一起上了一
學期的西文語音學課程,受益良多,也受到該班老師的協助,教導我如何找尋
該校圖書館相關的書籍期刊等資料。著實對於手中這份研究體認到一種踏實感。
其次,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中,我認識到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dad de
Barcelona,簡稱UB)一個系所所開設的課程,也在我相當感興趣的範圍之內。又透
過了該系的幾位老師大力協助之下,決定孤注一擲註冊了UB語言暨文學教學系所[1]
的碩士班: Master de Investigación en Didáctica de la Lengua y la Literatura。這是在
來到這裡之前所始料未及的一個新嘗試。
我們這個班級人數很少,最少是兩個人,最多是七到九個人。在這樣小班制教
學環境中,教學品質和成效無形中大幅增加,因為老師不僅比較容易認識每位學
生的資歷,也願意付出大部分的時間在與學生溝通,以及協調課程內容之上。更
因為課程人數少,上課氣氛彷彿是跟家人朋友般的互相交流,認識彼此。
我所選修的課程為:
Aspectos Lingüísticos y Didácticos del contacto de Lenguas y el Plurilingüismo. |
Profesor: Joan Perera |
Literatura i Llengua, la formació literària en paral•lel a la competència lingüística |
Profesora: Glòria bordons |
Lengua Oral: Análisis de Situaciones del Aula |
Profesor: Juli Palou |
Lengua Escrita: Análisis de Situaciones del Aula. |
Profesora: Montserrat Fons |
Análisis del habla |
Profesora: Dolors Font |
無庸置疑,在研讀的期間中,語言的理解力[2]和表達力是我個人在西班牙文
語言學習中一直依然還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畢竟我不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文
也不是我的母語,課程內容對我也都是新觀念,對於每一堂課的主要課程目標,
我只能盡力學習,盡力領會老師想傳達的意念。但難免這過程中還是會有許多
起伏和挫折感,聽不懂該做甚麼,或是誤會了老師的意思,有時必須很難為情
地請老師重複剛才說的話,或是課後請教同學,請同學解釋某一個段落,或是
老師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為何。
不論如何,「聽了有沒有聽進去,學了有沒有學到東西」,永遠是一個學習
者需要面臨的問題。相信不僅是使用母語學習另一項專業,或是使用外語學習
一項專業,都會遭遇到相同的處境,而我們所能做的是盡自己的努力:解惑、
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除此以外,還要讓自己明白:
「著急和待在原地擔心對問題是毫無助益的,只有前進,持續地前進,
不求快,不要急,但也不能輕易停下來。」
[1] Departamento de Didáctica de la Lengua y la Literatura, Universidad de Barcelon.
[2] 西班牙巴塞隆納是雙語自治區,除了官方語言西班牙文(Castellano),他們還是最常用加泰隆尼亞文(Catalán)溝通。而有的課程是以加泰隆尼亞文上課的。
這句我個人附加的結論語,也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但也許某時某刻我們
會受用。甚而,有時還要常常提醒自己這句話,來避免不必要的操煩。
每一種學習中的過程彷彿都是一種成就感的鋪陳。每交出一份報告的那一
刻,總禁不住給自己一個很棒的微笑。因為,我學到東西了!即便不是很多,
但是我跟著老師和同儕們一起走進一個學識的禮堂,幾個月來共同以緊湊的節
奏腳步前進,現在也一起走出練功房(課程學期結束),前往各自的研究方向(準
備小論文)。
『以西班牙文為第二外語之教學』,隨著台灣與中南美洲及歐洲之接觸日與俱
增,西班牙文在台灣的需求也日益成長。而「培養該語言的人材」則成為第二外
語教學的目標,同時我們更需要培養良好的師資來一起加入第二外語研究或是教
學的行列。
在自身學習西班牙文的過程中,在台灣的學習也好,在西班牙的學習也好,
一路走來感觸良多,得之於人太多,而出之己者太少,期許自己能將語言學習的
心得,應用發揮在未來推廣西班牙文語言教育上,回饋給那些曾經作過我生命中
的推手的每一位師長和朋友。
這一年的在巴塞隆納的生活和學術研修經驗,在這裡所遇到的人、事、物,
所見,所聽,所感受,把2007的自己洗滌了一遍。總的來說,除了學術上的習得
是一種對於個人成就的挑戰以外,對於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對於未來自己的期待
;『態度』上產生一種跟以往不同的轉變。也許沒有所謂的更好或是更壞,個人價
值也不會因為外在裝飾品或是獎牌的有無而抹滅,只是一種面對眼前事物所該抱
持的態度,才是不會讓自己陷入焦灼的關鍵。
由衷感謝台灣教育部的機會提供及其獎助金,因為它所帶給我們的經濟上的
協助,成為這出國挑戰的勇氣之最大動力來源。感激靜宜大學、巴塞隆納大學和
自治大學師長們,還有這一年來所有給予過我任何幫助的每一位朋友,最後,謝
謝我的家人們。
2007-2008台灣教育部學海飛颺留學計畫選送生
暨靜宜大學西班牙語學系碩士三年級
學生黎慧雙
2008/07/14
於巴塞隆納
於León與一朋友(Esther)合影,身後為León大教堂。Dec-2007.
一起在一家印度菜餐廳晚餐。
圖中人物為UB碩士班的兩位同學,Lola和Míriam. Apr-2008.